视疲劳在祖国医学中被称为肝劳,即指过用目力而出现的不能久视,久则出现以眼胀、视物昏花、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眼部疾病。因肝开窍于目,故名。《眼科临症笔记》又名目干涩昏花症。本病双眼为患,多见于能近怯远,老花眼,目偏视的患者。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七窍门》曰;“其读书,博弈等多度用目者,曰肝劳。”明代傅仁宇在《审视瑶函·卷一·内外二障论》中有进一步阐述为;“心藏乎神,运光于目,凡人读书作字,与妇女描刺,匠做雕銮,凡此皆目不转睛而视……”总之,历代医家已认识到本病的发生在与用眼不当,持续视物,多度劳累于目所致。明代马元台注释的《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更进一步的指出:“者必劳心,故伤血”。黄叔仁认为本病为气虚证,并在气虚,不能上荣于眼,故一般用益气聪明汤加减。庞赞襄教授认为治疗本病以养血通肝,解郁通络为主。
睛明为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为气血流注的要穴。攒足功效生气,鱼腰经外奇穴,穴位首见于元代《银海精微》,有定惊安神,疏风通络功效。丝竹空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太阳穴主治视疲劳,皮下又是“三叉神经”和“睫状神经节”的汇集之处,而睫状神经节是调节视力活动的重要神经节。承泣属足阳明胃经,阳蹻、任脉、足阳明之会,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布有动眼神经下支,及眼动、静脉分支。上述诸穴的合理按摩可能达到养血生气,通络解郁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穴位的按摩可以提高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及其相互作用,从而治疗视疲劳的作用。以上诸穴都在眼部附近,患者方便易于接受。显示按摩联合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施图伦)治疗视疲劳疗效显著,明显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